高磊军,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酷爱书法、摄影、长跑,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2015级书法高研班学员、中书协培训中心第12、13期高研班学员。曾就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2016级进修班。多家书法媒体展赛担任美术设计。作品发表于《中国书法》《书法报》等刊物。
【获奖情况】
“中国梦·劳动美”第七届全国职工书法作品展获银奖
首届“中国恒美花都杯”全国书法大展获二等奖
首届“张弼杯”全国书法篆刻大赛获三等奖
第九届“北京•美丽乡村”书法艺术展获一等奖
"三月三·耕心田”二王经典临创作品展并获二等奖。
江西省档案馆、江西省书法家协会建党100周年百件书法作品优秀奖
【入展情况】
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览
第三届“董子杯”全国书法大展
第三届“平复帖”杯国际书法篆刻大赛
《中国经济年鉴•书画艺术卷》“嘉利杯”第一届全国书画大奖赛
礼赞新中国讴歌新时代-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河北省优秀中青年书法作品展
北京市第一届书法临帖作品展
江苏省美术书法同心战疫作品展
首届"好风相从"杯全国家风家训手卷书法作品展
內蒙古自治区“弘扬蒙古马精神”文艺精品创作工程——2020年蒙汉文书法篆刻作品展
周慧珺杯·上海市楹联书法大赛
首届“颛臾杯”书法篆刻作品展
第二届“民间高手杯”书法全国大奖赛
天津市第十届书法篆刻展览
中国(鲁山)第四届世界汉字节 “仓颉杯”国际书画大赛
“感恩杯”·第四届全国孝文化书法展
“敬畏经典”——五十位12届国展入展书家作品展
磊军兄是我在琉璃厂参加展览时不期而遇的正宗同乡,说正宗是因为我们竟然祖籍同一个村庄,在偌大的北京能够相遇,其中缘分真是令人称奇!六年前初识之时,他还只是一个地道的书法爱好者,甚至为参加一个市级展览而倍感焦灼。而六年后的今天,他不仅以一手纯正而新奇的二王行书顺利入选第十二届国展,并且审美视野越来越开阔,于书法的心力和手力都渐入佳境,令人欣羡。
更令人欣羡地是,他在运动、摄影、旅游等许多方面都堪称达人,书法只是他的诸多雅好之一,这也更加印证了一个结论:磊军兄是一个真正会“玩”的人。实际上,“会玩”是表象,自律才是真相。为了跑马拉松,10公里夜跑已经成为他的习惯;为了更好地协调工作和爱好,每天清晨的临帖日课已经像闹钟一样规律。曾经有朋友总结过,书法界有不少名家高手都是跨界达人,他们并不是从本科起就受到专业的学院训练,却在后天表现出过人的书法禀赋,日臻大成。我想这起码足以说明,在书法上成就的高低,并不与学历背景、年龄等客观因素正相关,而更多与“人”本身相关,人的禀赋、才情、后天努力等等。其中,我认为至关重要的是对书法的情感和态度,磊军兄取得的成绩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李世民《笔法诀》言:“夫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玄妙”。我想在书法与功利紧密勾连的今天,书法家的创作应该很少能达到这种状态了。而磊军兄可以,他似乎不必把书法当做生计,而更多地当做一种美学追求和生活状态。因此,他临的《圣教》随意轻松,从容雅致,时出新意,充盈着对书法艺术的虔诚和欣喜,是一种来源于生活本真的味道,与一般的“展览体”迥异。这是我从他的作品中读出的最强讯息。
一个懂得生活的人自然是一个天生的艺术家,从这个角度而言,我认为磊军兄已经成功了。但我相信,他一定能创造更大的成功,只要保持那份“正心”与“诚意”。
作品欣赏











【获奖情况】
“中国梦·劳动美”第七届全国职工书法作品展获银奖
首届“中国恒美花都杯”全国书法大展获二等奖
首届“张弼杯”全国书法篆刻大赛获三等奖
第九届“北京•美丽乡村”书法艺术展获一等奖
"三月三·耕心田”二王经典临创作品展并获二等奖。
江西省档案馆、江西省书法家协会建党100周年百件书法作品优秀奖
【入展情况】
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览
第三届“董子杯”全国书法大展
第三届“平复帖”杯国际书法篆刻大赛
《中国经济年鉴•书画艺术卷》“嘉利杯”第一届全国书画大奖赛
礼赞新中国讴歌新时代-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河北省优秀中青年书法作品展
北京市第一届书法临帖作品展
江苏省美术书法同心战疫作品展
首届"好风相从"杯全国家风家训手卷书法作品展
內蒙古自治区“弘扬蒙古马精神”文艺精品创作工程——2020年蒙汉文书法篆刻作品展
周慧珺杯·上海市楹联书法大赛
首届“颛臾杯”书法篆刻作品展
第二届“民间高手杯”书法全国大奖赛
天津市第十届书法篆刻展览
中国(鲁山)第四届世界汉字节 “仓颉杯”国际书画大赛
“感恩杯”·第四届全国孝文化书法展
“敬畏经典”——五十位12届国展入展书家作品展
正心方造妙 诚意自绝俗
——高磊军书法印象
文/ 王高升
——高磊军书法印象
文/ 王高升
磊军兄是我在琉璃厂参加展览时不期而遇的正宗同乡,说正宗是因为我们竟然祖籍同一个村庄,在偌大的北京能够相遇,其中缘分真是令人称奇!六年前初识之时,他还只是一个地道的书法爱好者,甚至为参加一个市级展览而倍感焦灼。而六年后的今天,他不仅以一手纯正而新奇的二王行书顺利入选第十二届国展,并且审美视野越来越开阔,于书法的心力和手力都渐入佳境,令人欣羡。
更令人欣羡地是,他在运动、摄影、旅游等许多方面都堪称达人,书法只是他的诸多雅好之一,这也更加印证了一个结论:磊军兄是一个真正会“玩”的人。实际上,“会玩”是表象,自律才是真相。为了跑马拉松,10公里夜跑已经成为他的习惯;为了更好地协调工作和爱好,每天清晨的临帖日课已经像闹钟一样规律。曾经有朋友总结过,书法界有不少名家高手都是跨界达人,他们并不是从本科起就受到专业的学院训练,却在后天表现出过人的书法禀赋,日臻大成。我想这起码足以说明,在书法上成就的高低,并不与学历背景、年龄等客观因素正相关,而更多与“人”本身相关,人的禀赋、才情、后天努力等等。其中,我认为至关重要的是对书法的情感和态度,磊军兄取得的成绩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李世民《笔法诀》言:“夫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玄妙”。我想在书法与功利紧密勾连的今天,书法家的创作应该很少能达到这种状态了。而磊军兄可以,他似乎不必把书法当做生计,而更多地当做一种美学追求和生活状态。因此,他临的《圣教》随意轻松,从容雅致,时出新意,充盈着对书法艺术的虔诚和欣喜,是一种来源于生活本真的味道,与一般的“展览体”迥异。这是我从他的作品中读出的最强讯息。
一个懂得生活的人自然是一个天生的艺术家,从这个角度而言,我认为磊军兄已经成功了。但我相信,他一定能创造更大的成功,只要保持那份“正心”与“诚意”。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美学博士,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员)
【和鸣-闲叙师生缘】
高磊军
高磊军
枕溪先生是我的老师,而张池山是我号称"六同"的师兄。至于哪"六同"卖个关子暂先不叙。
枕溪先生名王金泉,自号枕溪散人,斋号平畴山房、平杪堂,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行书委员会委员、中书协培训中心导师工作室导师、安徽省诗词学会会长、安微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行书委员会主任。学识渊博,诗词歌赋、书画皆修,书法尤擅行、隶,兼习楷、篆。王老师教学有方,慕名求学者众多,而我与池山兄是老师众多学生中颇具传奇的一对,池山居南而我住北,福建与北京相隔五千里之遥,从南到北横跨整个中国版图。迥异的山水情怀,不同的风土人情,而相同的却是我俩对书法的痴迷。我俩是2019年春,不约而遇投于枕溪门下的,因为年龄相仿课余闲聊竟惊人发现不光对书法的理解大径相同甚至连生辰年月日时也高度相同。后被同班同学戏称为"同年同月同日出生又同期同门还同桌"六同兄弟了。
王老师上课讲究身体力行亲自传授。根据学生临习不同的法帖有针对性的进行讲授、示范,我们通过观看王老师对法帖细致入微的讲解示临,可直观领略到经典的神韵与法度。渐从刻帖转换到墨迹再由临帖步入创作。由此使得我与池山师兄如魚得水。池山兄,字启真,自幼好学,尤擅怀素小草千字文,笔法率意癫狂且揉入颜鲁公的遒劲迟涩,又兼淡雅淳厚,其不耻下问,追求极致的学风日渐成为我的偶像并在内心里成为暗暗加油的标杆、努力的方向。由于老师教诲有方加之我们兄弟俩的比肩努力与鞭策互励在去年中书协举办的十二届国展中,池山兄脱颖而出,以行书、草书两种书体入展,而我也以书断之论八分赢得评委认可忝列榜单。
记得开班之初,王老师得我们一班学生自然喜不自胜,特题诗云:“复得高才初志守,唯开僻径堑途通。每临铁砚关情处,尘海茫茫一笑逢。”(节选自王金泉《开课有感》。可见王老师爱才惜才,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满怀的欣慰之情和对我们的赏识。
说起我与池山兄的"六同"结缘离不开一位阆苑仙葩似的女子从中撮合。她便是出身书香世家的才女香隐女史。
香隐师姐即是王老师的学生又是老师诗友,其在《学书感怀一一步王金泉老师开课有感韵》一诗中可见:
“别来春罢又京中,砚底犹遗昨夜风。非是墨池深若许,殊知今古本难同。片言合似醍醐灌,笃志肯教蹊径通。
莫问故人蓬转去,此生何处不相逢"。
王金泉老师诗书双壁,锦心绣肠执笔可走龙蛇。香隐师姐家学渊源,吹花嚼蕊落纸如起云烟。师姐曾为老师诗书画之辑做序,老师亦为师姐赠诗,可谓佳话。王老师有《香隐女史本命初度,李克山先生以诗见庆,依其韵贺生》诗云"夏斋浅墨淡荷烟,初识浑然亦此天。风雨一襟酬岁迹,诗书三味旷心田。途通尚仗解萦茧,意会偏能自着鞭。赖有芝兰香画阁,从今多候薛涛笺。"此诗可以见证老师对于香隐师姐在诗书方面的高度评价。此刻不禁想起王老师和香隐师姐之间还有一段趣事,不觉莞尔。文人相轻自古有之,即便师生,亦难免也,“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这句话用在这里没有任何褒贬之意,只是当一个背景音乐使用。一日王老师给香隐师姐点评作业,评到她写赵孟頫一路太过妍美,便建议她可适当临些文征明小楷,加些硬朗与骨感,香隐师姐因不喜文的书风,竟然没作理会,还挑刺对我说:“王老师为我示范的‘十三行`不如给你写的精道。” 不知王老师是为找回面子还是惜才,反指师姐在《书法思考》发表的诗书小辑时其中一首犯三平尾……我们师生之间互敬互爱、互逗互黑,趣事不胜枚举,有时偶尔想起也为此缘而心生感动且一抿笑意已挂嘴边。
在现在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能真正静下心来认真研究学问的人太少了,既要耐得住寂寞又不觊觎功利名声,王老师放荡不羁悠甜寡淡的性情,和他身上折射出的人格魅力及才情,宛如真人出世仙子乘风。
香隐师姐提议她和我与池山组建一个学习群,名曰“嘤鸣书舍”,取自《诗经-小雅-伐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一句。相互督促相辅相携,偶尔探讨人生、偶尔娱乐八卦、偶尔互"黑"……燕雀尚知嘤嘤求友,好友和鸣何等相亲。 我们师生间缘分就是这么神奇, 从陌路到熟悉,从平淡到莫逆,你以为是巧合,你以为是偶遇,岂不知冥冥之中已有安排。在最美的烟火人间深情的相遇,都在恰好的时机。
(此文刊于《书法报》2020年10月28日第41期)
作品欣赏











